• Please call my name

  • hgye@tweet

[无题]庄骚马杜待何如

莺飞草长,时光冉冉,转眼又是一年,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虽说去年的计划没有实现,好歹还是做一个聊以安慰。

在09年度当中,个人以为重要的事情有以下几项。计算机理论Computer Science Theory,专业技能,宪政理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下面稍作说明。

  • CS Theory“十五志于学”,吾今倍之。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到契入点,然后才能或许有像马克思·韦伯说的那样的时刻,

“在某一时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项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成就。”

但是这样的时刻什么时候来临,能不能够来临,只能是“尽人事,畏天命”而已。根据一贯的方法论,发展历史是可资参考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Turning Awards Lecture特别重要,Turning Award到去年已经是43届,今年的计划权且是阅读大约20~15篇,一年52周,大约是2~3周一篇,当然这些Lectures大都精深难懂,而且计算机理论学界遵循所谓Essays的传统,所以我不期望能完全完成任务,不过至少应该读完头20年里和Programming Language相关的Lectures,至于形式,目前暂定每读完一篇,即有一篇blog

  • 专业技能,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据说需要“十万小时”的不懈努力,在于我个人,就是Programming的能力。

Programming的能力需要一个媒介,PL,值得关注的是c/c++, lisp/scheme, haskell/ocaml, prolog, smalltalk, python/ruby. 根据我的观察,比较感兴趣而且可能搞定的python/scheme/haskell,不过1年搞定3样显然不现实。目前比较倾向scheme,python好用易用,可惜不是直达人心,haskell是道教,非要搞清楚万宗归一的概念后,才能豁然开朗,倒是禅宗颇有豪杰之风。最主要的目标是看完SICP,勉力为之吧。

  • 宪政,民主自由

最早的兴趣是美国宪法和开国之父,不过后来看到了英美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欧洲大陆的先验性的重大区别。虽然同出于启蒙理性的传统,上可达希腊罗马之学,下可启现代性。美法大革命特别波澜壮阔,去年比较关注美国,今年应关注法国大革命,以道德理想国为纲,兼及诸君,如托克维尔,茨威格,马蒂厄等等。再诸如卢梭,罗伯斯皮尔,伏尔泰等人传记,还有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时代等等。

  •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认识你自己”,原来的兴趣是社会心理学,可惜还是没有读完。今年要加紧了,三本教材。由社会到个人,认知科学并且和CS/AI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化论或许是其中的桥梁。

  • 其他

“庄骚马杜待何如”,其他比如我一直期望的数学的研究,乃至于algorithm的学习研究,俱非一日之功。在比如欧美衡量进入只是知识界的标准,量子力学和进化论。说到量子力学,当然还有相对论。再比如英语的认真学习,莎士比亚。还有比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希腊,俱是所待无期啊。

[无题]Ofra Haza@youtube

Ofra Haza,号称以色列国宝级的女歌手,2000年41岁死于艾滋病。

Youtube上有个channel好像是专门纪念她的,她的歌声很对我的胃口,明显带有一点中东的旖旎风情,但是又不完全一样,和印度的歌曲也有相似的地方,不断回旋,但是我个人觉得要硬朗一点,线条感要强一点(都是胡扯,不知道怎么说好,其实我不是乐评,just like she‘s song)。有些地方也有犹太人特有的忧伤。

BTW:

  • Hebrew语真是很有意思的语言,看上去就很古老,有点象形的感觉,Arabic和Hebrew非常相似,应该有师承关系,不过感觉Arabic看上去就觉得进化过的。
  • Hebrew的书写方式是从左到右,Arabic也是,古汉语也是。

——————————come some music———————————

下面是我喜欢的几首歌曲(可惜没有提供嵌入式播放)

1. Im Nin’Alu

2. Chad Gadya

3. Ehye Asher Ehye

还有很多,其实都挺喜欢的,只是注意不要找商业气息的版本。另外真是个Beatuy啊。

[无题]乱翻书

腊月皇天

新月如钩

—————————————————————-

在酒店里看到了各个语言的电视节目,日本人的思维还是很接近的。美国没什么特色,但是CNN和HBO都很硬,CNN几乎是无可挑剔。我个人最喜欢法国的,虽然语言一句听不懂,,只能说,层次很高。由舞台剧,舞台音乐剧,不是韦伯的那种音乐剧,明显感觉到的一种风致,就像我说过的苏州mm。也有动画片,电影,杂技表演,二人对唱,aha,我一下子想到了室内乐,四重奏。两个人就构成了美妙的声部,一种安排。

电视里正在放的时cctv音乐频道,一个民族唱法的女歌唱家(吴碧霞)在做个人演唱会,也很美妙,一支西洋编制的交响乐队给她作伴奏,以前听德沃夏克的时候,人家评论说他的音乐洋溢着浓郁的捷克风情(还有什么斯美塔那,波兰,俄罗斯,阿拉伯),看了也就看了,今天倒有些感觉。女艺术家脸上的表情吐露着一种自信,对美好的艺术发自内心的爱好。不想channel[V]那些SB

(上半场是民族唱法,下半场却是歌剧了也,也非常好,非常美妙的小花腔)

早点时候的央视的新春京剧晚会,只看一个白脸人在那里抑扬顿挫的唱,原来是曹孟德,“献帝初天下人丁五千万,杀到今只余下七百万民…曹孟德志在安天下,赤壁折了,折了我百万兵!…”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意。

——————————————————————-

打开了sina的首页,看到了对孔庆东的blog的推荐,以前也看过一点,还记得他在百家讲坛讲过金晕,我虽然很喜欢看金老先生,但是幼承家教,未敢放肆。当然对赞许他老先生的人也不大上心,后来看到北大的严家炎研究金先生,方才悟的一点,小说本就是市井,研究民众心理的绝好材料。打住。

孔大虾讲座虽然不能说木言呐语,但绝不能说神采飞扬。不过这篇我倒是有点喜欢,“这个哥哥,我曾见过”兹摘于下:

“这个GG,我曾见过。是潇潇暮雨后横笛的小牧童?是迢迢银河边翘首的牵牛星?这个GG,我曾见过。是黄梅雨里槐树盟约?是胡琴韵中青冢化蝶?这个GG,我曾见过。与我垆前卖酒?随你湖上泛舟?这个GG,我曾见过。千金一笑烽火台依旧,一掷千金晾发亭如昨。这个GG,我曾见过。少室山偷食狗肉,白马寺暗度陈仓。这个GG,我曾见过。骑竹马弄青梅,念奴娇点绛唇。这个GG,我曾见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夜夜入梦,廊桥留恨。这个GG,我曾见过。媚坞春深,咫尺长门,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约西厢,月满西楼,西路无语怨东风。这个GG,我曾见过。我曾见过,我曾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见过?怡红院,国务院还是丽春院?冥思苦索,一个遥远的声音在林海雪原里穿梭。那是个水无一点不成冰的冬天,威虎山前,你揪着小胡子,一声断喝,开辟鸿蒙,神鬼皆惊,天王盖地虎——天王盖地虎—— 我在后花园倚山巧笑,早就说嘛,这个蝈蝈,我曾见过。”

[无题]诸事不顺

诸事不顺,爬将上来。随便扯两句

千头万绪

个人家国

出函关

入函关

[无题]Easy of E

—————–先扯一段闲话———————

今日冬至,天气阴霾。风刮得很大,当然也很冷。

冬至本有纪念先人的风俗,所以烧纸,火借风势,当然烧得更旺。

—————-废话说完—————————-

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时代大抵是在我的中学时代,其中一本就是战争与和平。本也看不大懂,而且没有看完,一套四册至今还摆在家里,总体印象不大清晰,不过奇怪的是,有些细节居然记得非常清楚。

我家的那一套是人民文学的,版本很好,不过当年我还是很奇怪,不是说是中译本吧,怎么还有外文啊,而且那么多的外文呢,仔细一看,原来是法文,译文都用脚注一条一条的在页面下呢,在我那时的体验中,这还是头一遭呢。

原来那时俄罗斯的宫廷语言是法文,而不是俄文。书中的一个人物(名字确实不记得了)据托翁的描写,说话的风格是最优雅的法文混杂最粗俗的俄文,颇为为人称道。现在想想,那是托翁对上流社会的一种讽刺。

很不幸,今天的世界语言是英文,而且我们学习英文的时间也可以追溯到中学时代,原来我的E文很不好,高考好像也没有及格,上了大学,突然发现语言就是一种媒介,学了E文可以直接阅读莎士比亚,居然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四级,到今天我日常工作也离不开E文了,更要命的是,我渐渐的发现自己也时不时地蹦出几个单词,有时候发现还挺招人厌得,因为有人曾经跟我说过“请说中文”。

于是我就想啊,为什么呢…

—————————————————–

就像我刚刚说的,语言是一种媒介,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拒绝别人不是很愉快的,不管你用怎么婉转的方式,除非你不说话,要不然总会有些伤人的。不过我发现,相同的情况如果使用E文对于我来说出口就要容易很多。我个人也觉得,这种方式还是相对要婉转一点的。而且,我发现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就像我以前说的,那个有风致的大姐在责骂或者夸奖她的孩子的时候,就是用了苏白而不是普通话。是的,大家都知道普通话不管是骂人还是亲昵的时候(大令Orz)都不那么好使…

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意味着一些传统。毫无疑问,每个文化都有一些禁忌,譬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几个字在现在这个微软输入法当中就打不出来。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类似于伪科学,有些观点还是不错的),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对于潜意识很重要,禁忌恰恰是重要的一种潜意识 ,别的不说,起码在我成长的环境中,还是可以时常听到别人说这些禁忌的语言。但是E文就不同了,首先是从课本上学到的,哪些诲淫诲盗单词根本不会出现,几乎要等到上大学,随着好莱坞的宣传机器,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才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可惜,就如小说中出现的修士永远都在追求解放一样,大多数年少无知的我们会把这样的说话当作是酷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虽然这是禁忌,但是并没有在潜意识中有相应的训练,也就是,这些话其实还是很容易出口的。

实际上,在E文世界里,粗口/另类英语也是很严重的失礼行为。可惜没办法,我还是就好这一口,尽量注意把以后。

[无题]流水账之12.15

大风起

古人说秋士易悲,又说感四时之替,阴阳轮转。其实都是丰富的情感的流转往往都是大自然的一些外在影响所起。不过我等世俗闲人几乎是天天坐办公室的,除非电闪雷鸣,要不然外面是刮风下雨,还是夕阳西照,全不与我想干。

这一年中间天气特别好的时候,几个哥们中午吃放的时候,总是会说句“今天天气真好”,说句实话,“我们今天该休假的”。欠自己的倒还好说,欠别人的呢?特别是欠自己喜爱的人的呢?刚刚工作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很多老大都学老外把老婆孩子的照片摆在案头。现在有点明白了,那不是矫情。

扯远了,回到正题。我们好歹还有两个休息日。上个星期还算不错,到周末却说要降温,我虽然生于斯长于斯,还是很讨厌长江沿岸地区的冬天。星期六要帮别人办事,早早的就到办公室那东西去了。出门的时候还好,虽然风大,却一点没有夹着刀子的北风,倒有点秋街凉如水的感觉。等到中午拿东西出门,风也越刮越大,我这个人平素有点烧包,心想办完了事,在这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天气,玄武湖紫金山的游他一遭,倒也快哉。没承想办完了事,从大楼里出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小风刮得,虽说不至于刺骨,真的有些穿透线衣的效果。等到及时赶回去,暗自有点庆幸了。

原来风势也是渐渐起来的,像我这样所谓民工,居然有些感动。

———————–second part————————————

赏心事

记得以前看Apple的Woz的自传的时候,他提到“让年轻人工作到12点是一种幸福”,这2、3个星期我的工作状态有点类似。虽说不是天天到12点,但是10点半以前是没有回过家。不过Woz也提到了他和Jobs在几天几夜的拼命干活的时候,他们轮流休息,不过也不睡觉,Woz的消遣方式是玩游戏,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电玩有什么好玩的,居然让Woz有那么大的瘾头。

我自然是比不上Woz了,回到家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不过幸好我是人,还是找到了我的style,我居然看起了ccav8的肥皂剧<佐罗>,原来全世界人民都一样,都喜欢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最后来居然是一个女王来主持正义,还跑到加尼福利亚去主持正义。

剧情虽然俗烂,不过我还是找到了坚持的理由,美女,西班牙的mm真是养眼,不管是埃斯米拉达还是那个貌若春华,心如蛇蝎的jj,记住埃斯米拉达德原因是因为巴黎圣母院。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早就说过,在看过纯情年代以后,我就是心如止水了。以至于后来在看什么布拉格有张床,终于明白了我还是俗人一枚啊。皆大欢喜就皆大欢喜把,我还真的挺喜欢这种感觉的。

(刚刚去douban瞄了一眼,第一个评论里就有“真正的宅男一定会喜欢这部西班牙风情电视剧!”haha)

——————-Third part————————–

经验值

最近rp爆发,经验值爆涨。前面已经说过,天天的加班,颇有收获。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体验上的。dangdang和joyo年终特价,好书也买了一大箩筐,虽说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不过最近两本的阅读体验让我有很大智力上的满足,有机会再说。先卖个关子,心理学是TM一门叫人看开不看破的学问。

最近有人看了我的照片,说我挺爱笑的,这是那儿等哪儿啊,我心说。西方人教人恬退隐忍,中国人教人温润如玉,说到底,都是教人谦虚。不过中国人还讲究旷达放逸。拿句douban上的话说,我就是想“堂堂正正的混个废物”,也许金圣叹老先生的满口胡柴就是我的期望吧。

看开不看破,看开不看破。阿弥陀佛!

[无题]血泪篇

小的时候,由于ld的爱好,或者说一些不切实际的雄心,家里很早就有了围棋,当然也就有了一些棋谱。虽然我基本上是看不懂,而且几乎没看过。但是倒是知道这是好东西,多少有些尊敬,也就是说混了个脸熟,记住了几个名字,有一本书印象很深,<血泪篇>,书很薄,一共也只有十局,相传是师徒二人黄龙子徐星友的对弈。书前有一些导言,记得大概是说,当徐星友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之後徐星友棋艺猛进,终於达到了与先生齐名的水平。

我当时特别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能让两子,反而让三子,这不是糟糕了吗?其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另一点是十局棋就能让人突飞猛进?十盘之后,遂成国手?书中给出的解释是在黄龙子落后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反而能依据个人经验,竭尽心血,弈出一些特别精妙的手,反过来也迫使徐星友回应出相应的精妙着数。终于使得棋局精彩无比。当时因为看不懂棋谱,只是蒙蒙非懂,后来一直记在心里,慢慢有点理解。

今天晚上的大师杯让我的这种心理体验获得一些感性的收获。费德勒v.s.穆雷,费德勒说是有背伤,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发球很有点影响,和我印象中的球王完全是两个人。不过正是因为如此,看到了球王的另一种风范。

以前也看过费德勒v.s.罗迪克,费德勒v.s.萨芬,费德勒v.s.纳达尔,虽然也有不利的情况,(正像解说员说的,球王武器库里的武器太多了,不像纳达尔是一招鲜)基本上几个机会,具体说就是破发机会抓住1两个就够了,因为自己的发球局基本上不会给对方什么机会。但是今天的情况有点不同,发球不好,意味着发球局的绝对胜手变成了弱项,今天往往看到了费德勒在自己的发球局就面对着15:40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费德勒做了什么呢?竭尽全力,花样百出,平时武器库的招数这要一两招就能解决问题,今天则要全部拿出来了。今天明显看的出来费德勒打得积极主动,尝试改变。而另一方呢,穆雷,解说员一直在说拳怕少壮,年轻体力好而且没有伤势的影响,加上基本功扎实,战术上也是变化多端,寻求主动,(不想丫的纳豆,就是会跑能防守),终于迫使球王拿出不世神功,与其周旋,打的太精彩了。特别是最后一局,费德勒从0:3落后到4:3反超,到从八个赛点挽回六个,虽然最后还是输球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费德勒打得好。

最后,忘了说句,血泪篇里徐星友也是8:2大胜。

[无题]Every trip is a exploration

漫长的旅途单调,乏味,甚至还有点恐怖。不过随着离家的越来越近,我的旅途时间也越来越短。所以相对也没有那么拥挤,太挤我会选择汽车;基本上我带本书路上看看。但是车子是有人的,而且人特别多,有人就有江湖,我发现我越来越享受我的旅程了。其中的奥妙在于你只能选择那辆车子,什么时间,但是你不能选择上车的人。也就是说,你可以碰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一些意外的人。

在我最近一次去sh的旅行中,我就带了一本驯服偶然,准备在路上看看,原以为路上时间不长不短,环境也还不错,秉承读书三上的老法宝,心想今次可以发奋图强一把,不过上车不久,我就意识到了说的没有唱的好听。驯服偶然这本书我以为是本有趣的书,类似于与天为敌的有趣的书,读完了前言,才发现是一本科学史哲学的书。在看了几页内容,发现思辨很强。需要很一心一意才能看得下去(关键是不是我喜欢的type),不过一心一意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后坐的一位大妈,姑且这么称呼她,这位大妈从上车伊始就开始煲粥,而且声音爽朗明亮。很是让我心烦意乱,其间我有很多次幻想着自己义正词严告诉她说,懂不懂什么叫公众空间,打电话虽然是你的权力,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听你那点破事的。不过在我四顾之下,发现周遭人等虽不能说是木然,起码没有表现在脸上。虽我决定还是猥琐为上,既然不能反抗,权且当享受吧,做一回偷窥者。而且车过了常州以后,我发现我对她能讲多久我充满了期待,她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一直到她下车,她始终在勤勤恳恳的喋喋不休。更为精彩的是她的内容,毫无疑问,符合时间地点人物的故事片,而且其间至少穿插了五条线索。直接人物有五个,而间接人物则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二十个。下面我尝试看看能不能说的清楚:

  • 原来她是要去昆山的,此去的目的是拿一些别人送她的螃蟹,而且当天就会返回nj。螃蟹应该有很多,因为她告诉别人说回去送他一筐。
  • 不过她居然是bj人,来nj的目的是帮助一个行长的小孩子,帮什么没有说太清,但是和升学有关,好像提到了nju
  • 她的妹妹却在nj,而且和nju有点关系,是这次帮忙的人,是其朋友安排那个孩子和她妈妈住在nju的招待所
  • 不过,不幸的是她和她妹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发神经,气地胸口疼。起因不过是那个行长夫人随身带的一些土特产。好像是东北人,带了一些木耳香菇之类的东西。还丢下狠话说,螃蟹带回来不给她,就是不给她
  • 另外一个主要的事情是一个扬州的老板到广州去了,她想安排一个人和这个老板见面,不过可惜头天晚上的信息没回。要不然那天早上就买张飞机票去了广州。
  • 其他线索,计有拿螃蟹,一个叫肥妈的老板抱怨她的一个同事
  • 下面来说说直接联系人,第一个叫杠杠,一个可怜的小幼齿,按照大妈自己的话说“在火车站呆了一上午了”,从东车组车票卖起,到站票,到直达车,再到“打个弯”到天津,再到机票,再到天津的机票。最后还是买了一站飞机票好像
  • 一个不知道是在香港还是广州的同事?合伙人,一直在说自己原本打算赶到广州去的,好让扬州的老板能见上一面大家,没去的原因是因为昨天的信息对方没有回。其间还有一些额外的人物,包括另一个同事和一个叫肥妈的人物,下面在间接人物里会再讲。
  • 她妹妹的那个朋友,直接帮忙的人,向对方倾诉了自己和妹妹的分歧。还是妹妹说“明天就把他们赶出招待所”,得了病以后性情全变了,不要以为自己没有她的办法,她要敢那么做的话,就要和她“断绝一切关系”云云,基本上就是恶人先告状的类型。
  • 行长夫人,告诉别人自己明天要走了,反复叮嘱对方要报一个8000块的辅导班,一对一的辅导,对孩子有好处。
  • 一个不明身份的人,大约也是他的同事,投诉了一下几个人,然后提到了尾矿的问题,还说你的那些尾矿就由我来帮你处理吧。
  • 间接人物,首先当然是她的妹妹,情形见诸如上,不再赘述
  • 一个叫肥妈的老板,刚买了600亩地,向她抱怨她的同事要肥妈买票,游玩等等,安排肥妈与谁见面等等,总之就是说敲竹杠云云,非常有趣。
  • 其他诸色人等,比如表妹,小孩子等等不再多说

恩,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其中遗漏的细节不表,单是上面说的那些我个人觉得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社会风情画了,觉得一个电影的好素材。几乎无需再添油加醋。

对我个人而言绝对是个体验。

===============================Go Back====================================

说完了去程,再说回程。车子从sh发出,已经很晚了,是到乌鲁木齐的火车,人很多且拥挤,我因为没有位子,只好站在走道中间,按说应该是痛苦不堪,可是所幸的是旁边有一位绝色佳丽,带着一个7、8岁的小姑娘,原来是苏州人,大约是带着小孩子去玩得,可惜也没有买到票,也只有站着了。I  must say, I fall in love with this lady at once,特别是说的那句苏白“头昏掉了”,直是倾倒。

一直以来,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人的相貌是有地域特征的,而这位jj无疑可以算作江南美女,不是艳丽,也不是妩媚,到有一种特别的风致。和小孩子谈话的时候,是普通话夹杂苏白,流转自然,特别是夸奖或是批评的时候都是苏白。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有点凶,不过是转瞬即过。还有比如告诉孩子“蹲在地上也很舒服的..我们喜欢蹲在地上…要摔跤了…当心脚”

惊鸿一瞥,足忆三生。虽说有点夸张,但是这趟trip不冤此行了

[无题]Left VS Right

前前一篇里,我提到了一点自己的政治倾向,在政治上温和右倾,经济上一点点左倾。还说自己挺矛盾的。

今天早上就是铺天盖地的新闻,说保罗·克鲁格曼得到诺奖了。有意思的是有人说他“只能用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形容”,仔细一看,哈哈,原来是说此君是个矛盾人物,其学术观点几乎是完全拥抱自由主义的,但是近年来此君又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表达出来的政治观点却是“变成了一个其实相当激进的左翼政论家克鲁格曼”。

很容易理解,学术观点和思想必然要坚持。在民主科学的精神照耀下,在达尔文老先生的进化论指导下,我很容易在理解这个世界上,要想改变现状有多难,要想做实事不做清流有多难。问题要解决,而且只能一步一步地解决。所以毫不奇怪,我自己可以认为自己是一个Right,您别说,不做测试之前,我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居然在经济观念上居然有一点Left。作为来自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不断的见识了民众的疾苦之后,你不可能不无动于衷。(说明一下,放出这个link,只是想用下里面的照片,而不是文字)

类似的心境我记得以前还看到过,说主持设计“休克疗法”的经济学家在看见了制度转变过程中的出现的贫富悬殊,民众生活疾苦之后,转而呼吁“贫穷的终结”。顺手再举一个例子,在同一个blog里,可以看到全美经济学家签名反对美国救市方案。博主的观点是学术是学术,政策是政策,政策是能够马上影响普通民众生活。而学术上你应该谦虚一点,因为纯学术很难说得清对错。也就是说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尚且有限。

————————————————————————————

这两天在看美国制宪会议实录,辩论这本书,才看了一点,很有启发。感觉老美的开国精英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两个方面,政治强人和普罗大众。想起来前几天读到的朱学勤先生的大作: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里面也提到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区别差异。记得以前看美国开国群英传记的时候,很是喜欢杰弗逊,以前只是意识到了杰弗逊身上的法国性,今天仔细一想,似乎杰弗逊是个Left,而且看杰弗逊的政党行径,似乎也难说完人。相形之下,虽然哈密尔顿也组织的政党,人还还比较正派。

之所以扯点bagua,是因为忽然有个看法,愈是大家豪族出身的,愈容易是个Left,(比如杰弗逊就有释放所有奴隶的壮举)大抵因为从小锦衣玉食,而且教育良好,虽然看到疾苦但是甚少亲身体验,往往流于极端。而出身卑微者,却容易变成Right,(而哈密尔顿正是出身贫寒)一来社会残酷,一切成功学识都要靠自己打拚,明白做事不易,二来来自底层,也见识过民众癫狂之时,,所以反倒容易保守一些价值。

UPDATE:

注解,请看政府救市中的汉密尔顿身影

另,这jj绝对是才女一枚,推荐一下 🙂

[无题]唤起若干雄心

记得以前有个同学,很是喜欢这两句: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倒是颇有杜牧的“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张狂。近来读书,时常略有“也曾”的心境。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向有清誉,前一段时间神魂颠倒的就读了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这本书,不过也没有读完,主要读了读前面的序言,了解一些背景情况。其实我等诸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可称一知半解,但是对于西人的历史,除了历史课本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只有一些零星半点,道听途说的故事传奇了。不过一看之下,却唤起了一些以前的回忆。比如“前三头”“后三头”,原来其时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晚期,罗马共和国继承自希腊的元老院和代表新兴势力(也不知道算不算人民,只能广义上的理解为要求更多权力的民主派了)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代表虽然号称民主,但是实际上奢华腐败,道德堕落。前有马略和苏拉的对抗,自独裁者苏拉始,到恺撒终,执政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元老院逐渐沦为附庸。虽然从共和制到帝制(这里是中性词)的转变在恺撒的手上没有完成,最终在屋大维变成现实。中间又加上最杰出的雄辩家,和最优秀的拉丁文学家西塞罗的故事,还有从最低层兴起的所谓的斯巴达克斯奴隶大起义,以及恺撒和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以及后三头中安东尼之间种种韵事,至多不过五十年间,可谓风云际会,跌宕起伏,不能一一叙于笔端。

不过故事虽然精彩,不过没有活生生的人的,感觉还是少点什么。而我对此仅有的记忆来自这本小说,斯巴达克斯,大约初中时所读。本来早已忘记,模糊记得人物众多,各人各有奇怪的封号/外号。看到序言,才又想起克拉苏之贪鄙,苏拉之皮肤病,马略之老兵。至于凯撒还有喀提林,印象虽然不深刻,但是大约对的上。还是本国人更了解,更珍惜自己的历史啊。

—————————————————————————————————————

国庆又返乡,于火车之上,但见稻田麦浪,或有农人耕作扶牛,风光迤逦,美不胜收。上车的周遭都是故乡人,其间恰好有一开心果,或曰刘姥姥,原来是去sh照顾小外孙的老太太,健谈之极。边走边谈,也觉得迅速。

在家中有心读读书,不过依然如故。只大概看看黄仁宇的放宽历史的视界,其间提到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负债经营”,忽有所感。又看了几页凯恩斯传,里面似乎也有类似话。现代社会之兴起,可能与此有点关系,但凡社会发展进步,一定需要资本,需要通货膨胀,需要泡沫。记得以前有人批评复式利率,说是社会财富断然不可能按照货币发行的速度积累。其实现在看看,单靠原始积累,哪里却能有这么巨大的发展。可惜时间不够,只能下次再看了

下午要走,居然上午还找来的黄老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翻看一下,其间提到中国的长期革命,并说这种革命自北宋就已经开始了,说宋朝自太祖始,便注重实际。到后来安石变法,居然变得国破家亡,后来的道路只好反动了,颇得吾心。黄老先生把这个的原因归于不明白中国底层的社会机构,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主共和时期,我们虽然常常感叹民国时期一代学人的命运多蹇,这些人不可谓不爱国,不可谓不努力,但是要点在于不懂中国底层的社会结构。可能是明白西学,但是对于自己的反而陌生,不是说思想传统陌生,而是一种和普罗大众之间的一种陌生。

—————————————————————————————————————

说道学贯中西,今天早上刚好又看到林同济先生的一篇演讲,中国思想的精髓,甚为佩服。又看了看林先生的身世( ),唏嘘不已啊,虽然有人说林先生终老大陆,如果在香港台湾,成就肯定会更高。不过我隐隐觉得,如果真是那样,虽然是林先生之幸,不过可能又要走到黄先生所谓的路上去料也。如果没有失去的十年,应当没有这篇绝好的演讲了。惜乎天不假年,呜呼哀哉

王元化先生应该也大略可归于此类。最后摘一点林同济先生的胞弟林同奇先生和王元化先生的通讯记录:

最后,我想再回应你一条意见,就是做笔记的方法很有用,不要拘于形式上如何整齐漂亮,只要唤起记忆,能够点拨思想就行了。